
“今年的双季稻现在长势喜人,我承包的200亩今年预计产量可以达10万斤。”正在稻田里耕作的骆秀群笑盈盈说道。
骆秀群今年48岁,一家原来居住在湖北恩施沙道沟,家里因病一直生活在贫困边缘,用骆秀群的话说“都是病号”:丈夫柳正友身体孱弱多病,婆婆患有老年痴呆,哥哥双耳失聪。一双儿女都还在学龄前,家中劳动力严重不足,而当地自然资源匮乏,合适的就业机会少,整个家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做了一个重要又坚定的决定:在2004年举家搬迁至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黄土山村18组。而这个决定也正如骆秀群的人生一样:生活若有不如意处,不抱怨、而是去努力改变它。
初到陌生的土地,举目无亲,在花掉全部的积蓄买了两间破旧的瓦房后,丈夫柳正友只能跟着村民在周边做零工,但因为没文化也没有技术、劳动能力弱,工资很低,生活依然难以为继。于是,骆秀群只能把机耕道不通、排灌不方便等别人不愿意种的三十几亩水田全部承包起来自己种。
“为了把地种好、把家照顾好,她只能比别人早出门、晚回家,从耕田、播种、打农药再到收割,几乎全部采用传统的方式种植三十亩水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日子一开始是很苦,但是后来就慢慢好起来了。”骆秀群说道。
随着农业政策调整,赋税取消了、种田有补贴了,三十亩、八十亩、一百亩、两百亩......骆秀群逐步地扩大种植面积,陆续添置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等农业设备,成为了村里的种粮大户,也成了家里经济收入的顶梁柱。她从不缺席每一次的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会,努力学习新科技新知识,无论是农业设备的驾驶还是维修,她都得心应手,今年,她还购买了无人机打农药......丈夫也不打零工了,给妻子打下手,在家做饭操持家务,照顾患病的母亲和哥哥,家中境况有了好转,还盖了三间平房。
2021年8月,家中房屋拆迁后,全家住上了商品房,子女大学毕业,但她依然坚持当种粮大户。“当初是这三十亩水田给了我们全家希望,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土地机械作业了,国家的政策又好,我们更要种好,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骆秀群坚定地说道。
责编:赵娜
来源:灌溪镇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陈远走访慰问优秀教师
鼎城区委常委会会议暨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教育工作大会暨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暨秸秆禁限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调度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座谈会
陈远督导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限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鼎城各级各部门集中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工作专题调度会
下载APP
分享到